2020 年 4 月,全球科技圈一邊忙著應對疫情帶來的數位轉型浪潮,一邊也開始重新審視互聯網的未來方向與規則。兩個原本還帶著「小圈子」色彩的議題——Web3 類區塊鏈 與 數位倫理(Digital Ethics),在這一年正式走入主流討論。
1. Web3 類區塊鏈:從投機熱潮到基礎架構想像
在 2017–2018 年的加密貨幣泡沫退潮後,區塊鏈的敘事逐漸從「幣價」轉向「應用」。2020 年的討論重點已經不只是比特幣或 ICO,而是 去中心化網路架構(Web3) 的雛形:
- 去中心化身份(DID):使用者掌握自己的數位身份與資料授權權限。
- 去中心化儲存與計算:如 IPFS、Filecoin 提供分散式檔案系統。
- 智慧合約平台擴展:以太坊 2.0 升級計畫啟動,著重可擴展性與能源效率。
疫情期間,去中心化的價值更被凸顯——當企業與政府大量收集個資時,Web3 的「自我掌控」理念成為隱私倡議者的重要武器。
2. 數位倫理:科技加速後的「停下來思考」
2020 年的數位倫理討論,從 AI 偏見與演算法透明性,擴展到更廣的領域:
- 隱私與監控:疫情追蹤 App 與健康碼系統引發「便利 vs. 隱私」的辯論。
- 數據所有權:用戶是否應該擁有平台上產生的全部數據?
- 演算法問責:AI 決策是否應該可解釋?誰對錯誤結果負責?
Deloitte 和 Info-Tech 在當年的報告中都指出,「數位倫理」正在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——消費者會選擇信任那些有透明數據政策的品牌。
3. 從小眾到主流的轉折點
這兩個議題之所以在 2020 年被同時推上檯面,有幾個關鍵原因:
- 疫情加速數位化 → 大量數據被收集與共享,隱私爭議升溫。
- 區塊鏈脫離炒幣形象 → 開始以技術基礎設施的角色進入企業 IT 規劃。
- 監管與法規討論升級 → 歐盟 GDPR、加州 CCPA 等法規推動全球性數位倫理意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