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的零信任(Zero Trust)安全模型,多半用於企業內網與員工存取控制:假設任何請求都有可能被入侵者發起,必須「不預設信任,全部驗證」。
到了 2023 年,隨著 API 爆炸、OT 系統數位化、IoT 生態系統的互聯互通,零信任的適用範圍從 IT 網路擴展到 跨領域、跨協議、跨邊界的全域安全防護。
1) 為什麼需要零信任擴展?
- 邊界消失
- 雲端、遠端辦公與多地部署讓企業不再有單一防火牆邊界
- API 攻擊面擴大
- API 已成核心數據通道,但往往缺乏一致驗證與細粒度授權
- OT 系統上雲
- 工廠、電力、交通等操作技術(Operational Technology)逐步與 IT 網路互通,帶來網路威脅
- IoT 設備脆弱性
- 感測器、智慧家電、車載系統等安全性參差不齊,成為入侵跳板
2) 零信任擴展的核心理念
- 身份為中心(Identity-Centric Security)
無論是使用者、應用程式、設備或 API 呼叫,都必須先驗證身份與授權 - 最小權限(Least Privilege Access)
每個實體僅獲得完成任務所需的最低權限,且權限是動態的 - 持續驗證(Continuous Verification)
不只登入時驗證,連會話中每一次請求都要重新驗證 - 情境感知(Context-Aware Access Control)
根據位置、設備狀態、行為模式動態調整授權
3) 擴展的三大領域
(1) API 安全
- OAuth 2.0 / OpenID Connect 強制化:確保 API 請求身份明確
- 細粒度授權(Fine-Grained Authorization):基於資源與操作級別的控制
- API Gateway 與零信任整合:流量進入即驗證,不經過網關的流量全部拒絕
(2) OT(操作技術)系統
- 工控協議零信任化:如 Modbus、OPC UA 加入身份驗證與加密
- 分段網路(Network Segmentation):OT 區域與 IT 網路間設立零信任檢查點
- 持續監測與行為分析:偵測異常操作命令或數據流
(3) IoT 生態系統
- 設備身份註冊與證書管理:每台 IoT 設備擁有唯一可驗證身份
- 端點零信任代理(Zero Trust Agents):在 IoT 裝置上運行輕量級安全代理
- 供應鏈驗證:確保 IoT 元件與韌體更新來源可信
4) 2023 代表性案例
- Google BeyondCorp Enterprise 擴展至 API 與混合雲場景
- Microsoft Defender for IoT:將零信任策略延伸到工業控制系統
- 思科零信任架構:結合 SASE 與 IoT 裝置安全檢查
- 美國 CISA 指南:明確要求關鍵基礎設施導入零信任到 OT 層面
5) 與傳統零信任的差異
項目 | 傳統零信任 | 零信任擴展 |
---|---|---|
範圍 | 企業內網、員工裝置 | API、OT、IoT 全域生態系統 |
驗證對象 | 人與裝置 | 人、裝置、應用、API、服務 |
風險場景 | 遠端辦公、BYOD | 供應鏈攻擊、工控入侵、IoT 殭屍網路 |
技術組件 | MFA、網路分段、身份管理 | 加密協議改造、IoT 身份證書、API 驗證網關 |
6) 挑戰與未來趨勢
- 跨領域標準化不足:API、OT、IoT 安全協議各自為政
- 性能與延遲:持續驗證在高頻率 API 或工控系統中需極低延遲
- 供應鏈風險管理:外部合作夥伴的安全能力不一致
- AI 輔助驗證:未來將用行為模式 AI 模型自動判斷存取異常
- 整合 SASE 與零信任:實現全球分佈式的安全接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