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 3 月,一個名為 15.ai 的免費網站在 Reddit、Twitter 和 Discord 等社群中爆紅。它的魔力在於:只要提供 短短 15 秒的音頻樣本,就能用 AI 生成幾乎可亂真的語音,並能模仿特定角色或人物的聲線——從《我的小馬駒》到《半條命 2》,再到知名配音員的聲音,全都可以被「複製」。
在迷因文化中,這是一個完美的玩具;在技術觀察者眼裡,這是 生成式 AI 聲音領域的早期爆發點。
1. 技術原理:少樣本語音合成(Few-shot Voice Cloning)
15.ai 背後採用的是 深度神經網路的少樣本語音合成技術,核心是聲碼器(Vocoder)與序列到序列(Seq2Seq)模型,能在極少數語音樣本下學習聲音特徵,並生成任意文本的語音輸出。
這與傳統的 TTS(Text-to-Speech)不同:以往的 TTS 需要數小時到數百小時的錄音數據,而 15.ai 的少樣本方法讓「聲音複製」門檻大幅降低。
2. 文化現象:迷因與粉絲創作的推手
15.ai 在迷因社群爆紅的原因很簡單——它能讓你用喜歡的角色說出任何台詞,且幾乎沒有延遲。玩家用它讓卡通角色唱流行歌、讓遊戲 NPC 唱情歌,甚至製作惡搞政治人物的短片。
這種結合 粉絲文化(Fandom) 與 生成式 AI 的創作方式,直接推動了「AI 同人作品」的形成。
3. 爭議與隱憂:倫理界線模糊
雖然 15.ai 強調只允許非商業用途,且不支援真實公眾人物的聲音(僅限虛構角色),但技術本身已經顯示出 語音深偽(Voice Deepfake) 的潛力。當時的討論焦點包括:
- 如何防止 AI 生成的語音被用於詐騙或造謠?
- 角色配音員是否應該擁有聲音肖像權?
- 未經授權的「聲音同人」算侵權嗎?
4. 趨勢意義:生成式聲音的前夜
2020 年的 15.ai,是生成式聲音技術普及化的一個縮影。它不只是讓 AI 語音更自然、更個性化,也讓聲音創作像圖片與影片一樣,進入 人人可玩 的時代。
從它開始,少樣本語音克隆逐漸被應用到遊戲 NPC 對話、虛擬主播、個人助理,甚至 AI 配音產業,為後來 2022–2023 年的 Voice.ai、ElevenLabs 等商業服務鋪平道路。